您的位置 : 趣阅文学网 > 资讯 盘锦冯唐结局是什么 盘锦冯唐免费阅读全文

盘锦冯唐结局是什么 盘锦冯唐免费阅读全文

时间:2020-06-04 11:13:23编辑:夏青

盘锦冯唐是作者佚名写的一本小说里面的主角。小说情节很吸引人,是一本罕见的好书,强烈推荐!一起来看看小说简介吧!这本散文集集合了作者2014年以来创作的散文作品31篇。通篇紧紧围绕着湿地文化,以现实生活导入和情感叙事的方式,不疾不徐地为读者展现作者眼中的《湿地锦年》。作者用文字慢慢浓缩、酿制了湿地历史风情与现实生活,表现着心中的神圣和朝拜。曲子清生在下辽河平原湿地,工作之余,乐于收集、挖掘、整理湿地文化,通过湿地行走,在心灵和素材上取得较大收获,并创作出系列湿地文化散文。如《龙渊记》、《一朵花的自白》、《精怪简史》、《河海人家》、《父亲的坨子地》等文,均从不同角度阐释辽河口湿地文化内涵与精髓,也饱含了作者对锦色年华的无限怅惘和回想。

《湿地锦年》 龙渊记 免费试读

龙渊记

辽河在入海口处河面宽展,带着上中游的泥土与气息,缓缓流入渤海。辽河与渤海在辽河口相遇,没有金风玉露的电光火石,也没有八千里路的彩云明月,只是如老夫妻般静静地相依,没有一点急躁和不耐烦。

辽河在入海口处,好像有意让裹挟来的丰富河泥沉积于此,又好像不急于投入渤海的怀抱,反而在没有挡头的河床肆意漫流,自如得如饱经风霜的长者,带着丰富阅历和时间沧桑,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

渤海早早伸出手臂,像接纳远方游子,欣然拥抱辽河。相拥之间,双方敞开怀抱,河海彼此交融,让泥沙停下奔波的脚步,慢慢驻足下来。一层层沉淀的泥沙是辽河在向大海款款诉说,也是大海对辽河的倾心接纳和慰藉。

站在辽河口,静静地看着这伟大的河海相拥,内心涌起诸如沧桑、浩瀚、辽阔、壮观、交融等词语。远远望去,河与海的气息完全相融,河似乎留恋着陆地的深情,不急于入海,回流至沟汊、潮沟,充分停顿后,再慢慢入海,踏向更远的旅程。

岁月流逝,河润海浸,雨刷风蚀。河更阔,海变浅,河海之间,逐渐形成一片盐碱荒滩。海在退,岸在长,这片盐碱荒滩由小到大,如天帝藏在天宫中的神奇“息壤”,能自己生长。

荒滩上,沟壑纵横,积水遍地;浅海荒漠,芦荡深深,渐成动植物的乐园。人进动植物退,片片良田铺满田畴。没有什么地界能如此直观地展示沧海桑田的神奇变幻。

从海到陆,植物依次是翅碱蓬、芦苇、繁茂的荒草、耐碱的庄稼等。植物繁茂直接催生动物增多,从河海至荒滩深处,依次是鱼虾鸥鸟、虫蛇蝼蚁、猪鸡鹅猫、兔狍狼狗等。等人类拖儿带女大规模开进这片动植物乐园,繁衍生息间,发生很多人与自然的感人故事。如植物与人、动物与人、人与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口口相传,沉淀积累,枝蔓缠绕,形成各种神奇的湿地精怪传说。这种精怪传说大部分是初入荒滩的拓荒者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经过沉淀升华,成为辽河口文化的主基调。于是,与人类一同生存在这片河海“息壤”上的动植物按照人类思维开始修行提升,探索与天界对话的密码。遍地通灵的萨满大仙担任动植物修行的翻译。在这样探索、磨合、成长中,情义渐成辽河口文化的关键词,动植物的品级也逐渐上升,终于有一条神龙横空出世。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一条神龙或游玩被困,或犯天条被贬,或迷路失联,谪落在辽河口,此龙身长十丈余,高四尺多,全身布满璀璨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家奔走相告,引得附近的人们前来观看,人山人海,场面甚是壮观。时值农历七月,酷暑闷热,巨龙身体多处受伤,奄奄一息。人们没有见过真龙,因此都很恐惧。有一须发皆白的长者壮着胆子走到近前,但见龙的双眼流着泪水,有气无力对他眨了一下眼睛,长者心领神会,马上组织众人用木杆和苇席搭了一个高大的棚子遮挡阳光,二十几名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自愿挑水为龙淋浴,昼夜不停。地方官也亲临现场,并指派了四名官差,维持秩序。前来围观的老百姓一起焚香祷告,保佑神龙吉祥平安,祈求上苍让神龙早日回归天庭。

如此熬过三七二十一天。忽一日,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人们及时撤掉了席棚,静静地等待……一声炸雷,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据老人们讲,辽河口有史以来从未下过这么急的雨。但见风雨中的神龙,身体开始蠕动,慢慢盘旋升到了空中,尽情享受风雨带来的快乐。人们不约而同向天而跪,有些人还不住地磕头。巨龙围绕辽河口低空盘旋了三圈,向多日来热心关照它的人们告别。然后乘风雨而上,在人们的目光中,依依不舍地消失在天际。众人仰望长空,默默祝愿神龙一路平安。说来奇怪,狂风暴雨说停就停了,霎时东方天际还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有龙的传说就有凤的印记。相传在清末己酉年农历八月十二的早上,辽河口早起的农民忙着收获金秋的喜悦。忽然,从西北天空飘来了一朵五彩祥云,华光四射,瑞气千重。一只人们从未谋面,又似曾相识的霓裳巨鸟飞临辽河口。它每展一下双翼,都显出七彩斑斓。它绽放的光芒令太阳也黯然失色。人们一眼就认出这是传说中的凤凰。千载难逢,百世不遇。这里的人们有幸目睹做梦也无缘谋面的金凤凰。凤凰栖息在秀水湖北的一块靠近河边似元宝形状的高岗地上两棵树龄将近百年的大榆树上,筑巢产蛋,然后振翅离去。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辽河口因凤栖龙驻被称为风水宝地。

虽说辽河口是个龙凤呈祥的宝地,当地人仍然称此地为龙渊,称这片湿地为龙渊大泽。笔者后学末进,学前辈模样以岗坨为龙鳞、河流为筋脉、侠义为精神,权作《龙渊记》,以飨读者。

拨开辽河厚重的泥沙,探寻龙渊大泽的奥秘。一马平川的田畴美宅,如连天的锦缎,铺向天边。一派富庶祥和之下,龙渊的灵性被时光化过装,隐藏在不知名的去处。

千百年后,笔者畅游河海之间,如玩水的稚童,一寸寸梳理过去的时光,用脚步丈量一个个岗子、坨子、台子、堡子、关隘等,挖掘领悟龙渊灵性的精髓。岁月流转,这些叱咤一时的存在已随岁月流逝了,只留下一些片片隆起的地界,如当年神龙留在凡间的鳞片,掩映在岁月间,显出沧桑的面目。

龙渊大泽本为河流退海冲积而成的平原,每年都以十米的速度向海延伸,被称为神秘的河海“息壤”。一眼望去,水天辽阔,平整的红滩绿苇浩瀚无垠,一直延伸到海天交界处。细细看来,也不算一马平川,总有些高出地表的坨子、岗子、台子、堡子、关隘,散发着岁月的光辉。

原来,历史上辽河在下游并无河堤防护,免不了常常泛滥成灾,致使河水溢出河床,于两岸自由漫流,并随坡就势蜿蜒涌向西南,奔向大海。进程中遇到阻碍即“挡头儿”的时候,河水流速就会放缓,河泥就会在此沉积。日久天长,此处地表就会渐渐增高,形成一处浅滩,每年被水淹没的时长都会逐年缩减。丰肥的河泥又使浅滩慢慢长出芦苇及其他耐湿水草,这些植物的根系有效保护了浅滩,使泥土不易被再一次泛滥的河水给冲刷带走,同时也使随水而来的河泥更多地淤积于此。久而久之,浅滩的规模就愈来愈大,地势也愈来愈高,终于成为高出周围地表的部分,人们称为岗坨。相传辽河口文明的第一缕炊烟就在岗坨升起。此后,人们就在岗坨上休养生息,代代繁衍。

到了明代,辽河口地区军事重要程度骤升,成为抗击后金的最前沿。于是岗坨之外,有大量人为设置的边墙、边堡、边墩与边台等。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蜿蜒着长长的边墙。沿边墙三十里一堡,十里一墩,五里一台。如今这密布的墙、堡、墩、台已同当年历史鏖战消失在岁月烟尘中,只有部分高于地表的墙基残土、石井瓦罐,甚至深埋泥沙下的白骨,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据《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载,辽河入海口处有沿边城堡和海防城堡五座,四十六座墩台,我循着书中索引,一个个找寻这些城堡墩台。当年的厮杀鏖战早已不见踪迹,岁月的风霜掩去历史的记忆。对比史书记载,一一细细查看,却只有一些高出地表的地基、残破的瓦砾残垣见证当初的历史存在。物质的痕迹虽被岁月抹去,历史的印痕还书写在史书上,空旷的龙渊大泽徒留以堡、台、坨、关命名的地名存在。

在大堡子村,我没看到黑风关和铁厂堡,只见绿荫成行、村路笔直、边沟清晰、流水潺潺、白墙黛瓦、房舍俨然,行进间花香怡人,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其间,忘记寻踪匿迹。

日高口渴,偶然寻得一户人家,叩门求饮。应门老人须发斑白,双目炯炯,听说我的诉求,欣然应允并与我兴致盎然地攀谈起来。老人介绍说,这里原就是史上著名的海路要塞,大名鼎鼎的黑风关。老人用手比画着告诉我,黑风关北面背陆,南面临海,建有东西两处城门,从海城通往锦州的一条古路途经这里。城内分设四条登城马道,东西两座城门顶部又分别设有城门楼、旗杆,内城可容纳三千兵马,东门外设有校军场,城西有下水道,由城内流向南面的大海沟而流淌入海。黑风关城北有一个打造刀枪兵器的铁厂,西有一处砖窖,城东有一个很具规模的圣清宫,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热闹非凡,一派兴旺景象。老人就是最早搬迁此地的李姓人家的后人,他祖上闯关东来到此地,想去城内定居,但见城墙上大炮仍在,担心军队回来惹出是非,就定居在了城外。为了与关里家人通信联系,便以铁厂为标志,给这里起了村名叫大铁厂堡。后来人们逐渐把村名演变为大堡子村。

去其他堡台关,结果都相差无几,它们如同黑风关、铁厂堡一样,湮没在历史风尘中。抚摸那曾经的隆起,如龙渊隆起的片片金鳞,我等后辈,抚今追昔,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不胜唏嘘。

辽河在入海口处九尾狐炫技般地开枝散叶,辽河、大辽河、外辽河各携大大小小细密的河网,如神龙经脉,密布在辽河口。

辽河至下游,地势逐渐平缓低洼,没有约束的河流开始分岔蔓延,水网密布,形成大大小小二十一条河流。大辽河、辽河、外辽河航道,繁荣了一个个河口码头,也见证了辽河岸边水里火里岗坨先民的生存艰辛。辽河在入海口处渐次摆尾,不经意成全和失落一个个河口码头。如今,辽河改道,当年河口码头早已不见当年样貌,只剩下一些传统和民俗,依稀当年印象。

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汇流的三岔河如神龙的任督二脉,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渡口,水陆运输的中转站,交通咽喉,军事战略要地。第一次见到三岔河,没见到远古波涛汹涌的气势,只见三河汇流的脉脉风情。难道这就是唐太宗经辽泽渡辽水,东征高句丽的地方吗?这里是留下大刀王君可渡蟹桥留下传说的古渡口吗?站在三岔河大桥,远望三河交汇,满目郁郁葱葱,无限江山如画,那个在一千多年前,奔波辽泽泥沼中的疲惫身影和他的大唐雄师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据《资治通鉴》载:“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管工程的大臣)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丁丑,车驾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今首山)。”在回师途中又过辽泽,“乙酉至辽东,丙戌渡辽水,辽泽泥潦,车马不通,命长孙无忌将万人,剪草填道,水深处以车为梁,上(唐太宗)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在这里,给大唐雄师造成无限困扰的辽泽就是如今这风景秀丽的三岔河。

大唐以后,辽泽在各个朝代更替中繁衍生息,面貌不曾改变。至明末,这里再次成为史书上频频出现的名词。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随之海州一带七十余城相继被占。当攻至三岔河东岸时,被明军利用地理优势击败。从此三岔河成为明军防卫后金的最为重要的前哨。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为便于向山海关进军,修筑经过“辽泽”的叠道(以囊盛土,堆叠为道)一百二十里,绕过三岔河,改由经今新民、黑山一带,再过广宁、宁远到山海关,直至关内。后来,三岔河继续担负转运码头的重任。此间岁月更迭,风云变幻,三岔河古渡口一直延续自己的使命。直到二〇〇一年,三岔河大桥竣工,这个古渡口才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停摆。

站在这个裹挟历史风涛的古渡口,想起过往的历史烟尘,生出换了人间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叹。前辈的足迹已被岁月冲刷殆尽,新的印记正在形成,历史总在不经意地成全和失落一些地界,辉煌也罢,暗淡也罢,一代风流过后总会产生新的风流,这样想想也就释然啦。

说起辽河如血脉般的支流,其流向总是随意且无拘束。遇到河流阻塞而被围成星星点点的湖泊,点睛般地为河流提供休憩的场所。辽河口的湖特别多,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方学名为湖的水泡子。湖内有水,水是龙渊湿地的灵气,这里的人们与水息息相关。水滋养人,人呵护水,人轻轻活在湿地中,湿地给龙渊大泽最大的福泽庇佑。湖是水的集聚,湖是河留在岸上的终极念想。

辽河口的湖有着河海的味道。此地为退海之地,海的味道天然隐藏在湖的内心。同时,湖又是没经过海涤荡的河水,湖里留着河前世的记忆。辽河口的湖特别多,几经合并变迁到如今,湖仍然很多。一般围以简约的岸,点缀些蒲草芦苇,供人们歇凉灌溉。这里的湖不同于南方的湖,水质坚硬,有气质,在风的助推下,有着河的凌厉,远没有南方的湖温柔。

湖经过岁月变迁,小湖湮灭,大湖扩容,依然如龙睛般点缀龙渊大泽,譬如荣兴湖。荣兴湖是我如今经常光顾的休闲佳处,经常环着湖游走。它早已不是先前水坑般的存在了,拥有了优质的岸和植被。春日,堤岸仿苏堤的垂柳妖娆如烟,春水碧绿如蓝,水波跌宕,铺面的寒气让你一下子体会到湖的内质;夏日绿意殷殷,骄阳似火,湖面凉柔的风让你浮躁的心一片澄明;秋日荣兴湖美在岸上,红、黄、绿多彩植被掩映在水波中,不断拉升你的审美层次;冬季的荣兴湖如水墨画般辽阔苍茫,有着独钓寒江的苍凉孤寂。

做《龙渊记》最不能错过的是龙渊精神,这是龙渊记的核心,也是难点。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龙渊精神,譬如大气融合、快意恩仇、一诺千金等,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几番探索龙渊精神的真谛而不得要领,无奈之下,仅以侠义为精髓简要赘述如下。

据《盘山厅志》载“本境向无土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却也真实。因为战乱和灾荒,当地土著居民丧失殆尽。到了清代和民国前期,山东、直隶农民闯关东陆续迁移此地。这些农民在故土难以维持生计,到了关外这片广袤黑土地仍是弱者,生存缺乏仰仗,既无外力依凭,自身实力又薄弱,只能相互扶持,彼此依赖,形成讲同乡、重人情、认知遇等义气情结。仅仅一个姓氏、一个同乡、一段交流、一个故事就能义结金兰、肝胆相照、同生共死。一个承诺、一份浅交、一段情缘更能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甚至结成世代情缘。他们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相逢一笑,恩怨尽解。这血与火、苦与累中形成的恩怨分明的性格,与在闯关东进程中战天斗地形成的冲天豪气,凝结在一起形成干脆利落的尚武豪侠精神。所谓瘠土之民,莫不向义。义气、仁义、情义、侠义、义薄云天成为当地最热的词。当地人把义字作为人生准则写在心灵的底板上。因义字激荡,当地人好习武使气。碰见兵荒马乱的年月,这股激荡的豪气促使他们敢于揭竿而起,义字当先,保卫乡里,一诺千金。民国时期,当地绺子多如牛毛,曾被称为“匪薮”。遇到国家危难,他们大多能转身抗日,把一个大写的义字写在这片土地上。

史书载,此地武将多于文官,仅史书记载有名有姓的武将百十位之多。张作霖就出生在这片被义字浸染的土地上,他的传说被当地人绘声绘色地描述。有这样一个传说颇能说明他的义字精神。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嗜赌成癖,终年混迹赌场,号称“张三爷”(因为他家哥儿四个,他排行第三),是个“赌棍”。在赌场上赢就揣起来,输多了就不给,赌徒们背地里都称他为“张三儿”(此地对狼的称呼)。在小马家房屯也有一个“赌棍”叫王太和。有一次,张有财与王太和赌钱,张有财输钱赖账,王太和不肯相让,两人就吵起来,张硬是不给,王感到跟张要不出钱来,有失自己的面子,于是就想出个强打硬要的主意。王太和知道张有财回家必经小马家房屯西水沟转弯处,就求其弟王太利做帮手,拿着木棍躲在沟边树丛中,趁张无备蹿出,截路,向他要钱。张有财平时在赌场耍硬充横习惯了,没把王家兄弟放在眼里,双方打斗一处,王家兄弟失手打死了张有财。后来,张作霖发迹,杀了张作霖父亲张有财的王太和后人更是心惊胆战,吓得东躲***不敢露面。张作霖托人带话安慰王家人,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两人打死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张作霖绝不官报私仇!”张作霖说到做到,果真没碰王家一个手指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张作霖回乡祭祖时,遇见唐家铺说书的唐先生,他妹妹和张作霖两小无猜,但唐先生嫌张作霖穷,阻挠妹妹嫁给张作霖。张作霖见唐先生面露愧色,就亲自上前探问了唐先生及其妹妹的近况。唐先生直说对不起,张作霖哈哈大笑,随后让唐先生说了《响马传》选段,还赏了唐先生一果匣子洋钱。在龙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不止张作霖,普通人也做得到。作为张作霖的同乡,我们这些后辈继承前辈义字精神,延续河海交融的融分理念,去塑造新的龙渊精神,书写新的龙渊记。

湿地锦年

湿地锦年

作者:佚名类型:历史状态:已完结

这本散文集集合了作者2014年以来创作的散文作品31篇。通篇紧紧围绕着湿地文化,以现实生活导入和情感叙事的方式,不疾不徐地为读者...

小说详情